一也,乃德己,德犹天也。
他们所提倡的意志,则主要指强力意志、权力意志,康德的自由意志就更不讲了。事实上,他们对情感、意志等看法,确实是非理性的,他们所说的情感,多是恐惧、颤栗、发抖、痛苦、焦虑等等,连康德的敬畏也不讲了。
它有利于克服理性至上主义所造成的异化,也有利于克服非理性主义所造成的无序,对于说明整体的人、具体的人、完整的人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悲剧。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很难说是理性主义的,所以有人把中国文化称之为直觉主义或神秘主义,充其量只能同西方的柏格森、怀特海等人比较。近代以来,冯友兰先生讲中国哲学与文化,同西方的新实在论等比较,被认为不是讲中国哲学。情感问题被提出来了,意志问题被提出来了,还有人性中最底层的东西也被提出来了(比如无意识、潜意识之类)。
但这一切都必须以人的自我完善为前提,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能力,克服传统文化的历史惰性,而且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溯本求源,掘井及泉,以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及其现代性问题。一是无形无象,不是感知觉的对象,这一点如上所说,也是人们谈论最多的。
有人或许把这解释成泛神论,其实这里并没有神的问题。境界当然是心灵的超越,但它并不离心灵的意向意志活动及其实践活动。但老子反对人为的膨胀,除了声、色、臭、味等感性欲望之外,更重要的还有权力欲望,这是最严重的。所谓自然,既是自然的,又是超越的,既是有物,又是无物,既是有象,又是无象,既是有为,又是无为,一句话,既是本体,又是功能、作用。
它不只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老子并不是反对一切认识,相反,他认为道是能够认识而且必须认识的。
它不是实体意义上的本体,而是潜在意义上的本体。道的境界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从这里也可以得到说明。这一点与儒家关于仁的境界有所区别。复归于朴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复归到未分化的整体状态,但这同样是一种超越,是一种实现原则,即实现整体和谐的心灵境界,并不是也不可能回到完全的原始状态。
这就不是黑格尔意义上的有和无,也不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的存有和虚无。这从中西语言文字的区别也能看得出来。《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提出,道可道,非常道。但是,老子确实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这里涉及老子与孔子谁先谁后的问题,我们不去讨论,如果以《老子》书代表老子思想,以仁义代表儒家孔子思想,那么二人至少是同时代的),提倡一种个人道德。
无中生有已是现代宇宙学的最重要的观点,老子在两千多年之前就以其天才的直觉提出这一学说,确实耐人寻味。但这不是自然界的原始本体,而是实现了的本真状态,也就是境界。
老子断然肯定,道先于万物而存在,并生出天地万物。[24] 只有含德深厚之人,才能与赤子相比,正说明德之真,即真实而无伪,正是老子所追求的。
不窥牖,见天道[21],知常曰明[22]等等,都是强调知之重要。如果把道的境界与自然现象等同,当然是错误的,如果把道的境界说成是绝对超越体,也是不对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不只是说,有知之人不轻易说话,爱说话者未必有知,它还有更深层的意义,这就是对语言的一般性看法,即认为语言并不是知道的可靠工具,反而造成对立与分裂。万物本来是变化不居的,如何可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但是,人能体道,从事于道,所谓从事,就是体认、体会、体验,包括亲身实践。徼即边际之意,边际就是分出界限,即有某种规定性。
这种境界,不能言说,也不必言说,一有言说,反而会破坏其整体性、无限性。它不是语言所能完成的。
老子说过,道之为物,又说其中有物,都使用了物字,但意义不同。不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肯定一切是什么,所以它是有与无的统一。
但是其中又有某种目的性,可称之为自然目的性,即无目的的目的性。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儒家讲不朽,讲浩然之气。人是有限的,也是有死的,但人能够自知,因而能够知常。[13]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7页。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另一方面又说,强行者有志[28],即主张强化其意志行动。我们可否说,老子哲学在自然与超自然之间,这样说似乎很模糊、很暧昧,但这确是老子哲学的特点,不失老子哲学的精神或本意。
道可以体认、体验,但不能作为对象去认识,去名言,因此,关于道的种种描述或解释,都不是概念分析式的认识,只能是本体显现或透视。在这一境界中,自然是其最高标志,真是其重要特征,婴儿与朴则是最深刻的比喻式说明。
常德是人的德性,也是人的发展的潜能,或潜在的本体性存在。凡境界说都是有价值意义的,是关乎人生的价值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和老子从同一根源出发而从不同方面为中国哲学开辟了价值之源或设计了价值目标。
因此,道本身便具有扩散性,只能体会,不能言说。老子提出道论的同时,又提出德论,其意义即在于此。道之为物之物,不是指实有一物,只是说道这个东西。其中有物之物,则是指事物、实物,但其中有物并不等于道即是物。
在这方面老子提出长生久视之道,注意到人体生命的有序化的过程,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去讨论了,这里只需指出,这一点对后来的道教产生了很大影响。总之,道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整体境界,其中,真理境界、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是有机的统一。
随着浑沌初开,人在实现自己,同时又在分化自己,分化的过程同时也可能出现异化,因此需要修身,需要超越,这超越就是向本真状态的复归,同时也是人的真正的自我实现。凡名必有所指之实,名以指实、实以定名,这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
道字既然不是正式名字,只是字,姑且代表道这个东西,那么,所谓道的原始意义显然不能概括道的全部意义。对此他曾进行过深刻揭露。
文章发布:2025-04-05 08:22:50
本文链接: http://tmynf.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qdq/6.html
评论列表
前面说过,境界问题实际是一个修养问题,那么,老子提倡什么样的修养功夫呢?一句话,静的功夫。
索嘎